作者:劉曉樺 / 2023-04-05
小的時候,大人會鼓勵我將來找工作要做自己喜歡的事,但另一方面,也常聽到人說興趣當工作,熱情最後終究會磨光。我不是一個興趣很多的人,所以一想到會對人生中的最大享受冷感,著實令我有點害怕。但從校園畢業後,我先是做了一份沒什麼興趣但勝任有餘的工作,然後才試著投入自己興趣的大火坑(也就是書籍翻譯),兩條路都走過後,我體認到,果然還是要做自己有興趣的才是長久之計,不會每天一想到要工作就覺得厭世感滿到溢出來,也比較有那個幹勁去學習、嘗試和突破。
拿我自己來說,我每天實際翻譯的時間或許只有四到七小時,但沒坐在電腦前的時候,腦子裡還是很常在想翻譯的事。比方說,在做翻譯前,我看書簡直是一目十行,但開始做書籍翻譯後,我變得會一個字一個字地看,認真留意別人是如何遣詞用字,有意識地去把覺得好的文句和形容詞記下來;看國外小說和電視電影時,也會偷學別人的譯法(看英文影劇時一邊聽原文一邊看中文字幕是種很好的參考);聽英文有聲書或甚至和講英文的朋友聊天時,我也會一面聽一面試著在腦中翻譯,就連有時自己講中文的時候也會想一下翻成英文要怎麼說(我自認自己英文沒有好到可以做中翻英,所以很少碰這一塊,也因此過很久之後,我才發現原來練習中翻英對於英翻中有很大的幫助,因為這樣會讓你意識到通順或口語的中文其實是怎麼說的),而且到後來習慣成自然,不用刻意也會下意識這麼做。
那麼,當看書不再是純粹的看書,看劇也不是純粹的看劇,有減少我對它們的熱情嗎?也沒有;起碼在我當了十年的書籍翻譯後還沒有。我第一份工作是在資訊公司上班,雖然只是助理而非工程師,但在這個科技如此日新月異的時代,我有點難想像,如果我沒那動力學習新東西,要怎麼不被淘汰。
而且因為沒興趣,每天想到要上班就覺得人生彩度瞬間降低五十趴。這麼說當然不是指當了翻譯後我每天都充滿幹勁,起床後就興致勃勃地開始全力衝刺工作。工作久了,還是會開始拖延每天打開電腦的時間,遇到難翻的句子,怨恨值還是會急遽攀升,但起碼在我拼了老命查資料、絞盡腦汁想翻法、強迫自己去看平時不會去看的文學類型時,心裡比較甘之如飴。
簡而言之,我覺得在很多時候,做自己有興趣的事,比較維持得住自己工作上的競爭力。更重要的是,拿興趣當工作,可以讓你認識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當然現在網路這麼發達的時代,要找到相同興趣的社團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。但對多數人來說,工作畢竟佔了人生很大部分時間,當你有人可以隨口就把工作當八卦聊、當生活話題談、偶爾還能聽到業界內幕時,那爽度還是不太相同。
不過呢,雖然工作不會消磨你的熱情,但現實(aka金錢)會。只是這又是另一個體悟了。

劉曉樺
書籍翻譯。覺得翻譯是種自虐的修練,但又難以割捨。
譯著包括《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及其他》、《帕迪多街車站》、《金翅雀》、《階梯之城》三部曲、《流亡者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