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徐昊 / 2023-04-19
翻譯最常見的迷思莫過於「會兩種語言就能從事翻譯工作」,對於翻譯不甚瞭解的人常會以為翻譯就是字對字的轉換,把句子、篇章中所有詞按照字典意思替換成另一個語言,但對翻譯略知皮毛的人都知道這絕非事實,字彙片語量當然最為基礎,不過翻譯還牽扯到其他太多因素,例如呈現媒介、文化背景、說話者的關係、文字功能…等等。
那如果有個具備基礎雙語能力的初學者想學習翻譯的話,究竟該從何下手呢?比起抓本原文磚頭書埋頭苦譯,我給過學生一個建議:先從觀察做起,開始意識到生活中處處都是翻譯,並且積極主動思考你所看到的譯文。對大部分人來說,日常生活中聽到看到中文再自然不過,很少去進一步思考這些文字究竟從何而來,但是在現在如此全球化的時代其實翻譯無所不在、無孔不入,只是你沒有察覺到而已。
舉個例子來說吧:想像你一早去上班前走進星巴克,看了看菜單點了大杯那堤,等待飲料的空檔你拿出了手機點開Facebook,讀了某粉絲專頁上的翻譯外電,順手點了個讚。
上面這個情境中,你覺得你碰到的翻譯文字有哪些呢?只有翻譯外電嗎?錯!
「星巴克」、「那堤」、「大杯」、「讚」,這些文字其實全部都是譯文,只是我們平常不會去多想罷了。而這個情境當中會碰到的翻譯文字就只有這些嗎?當然不只,手機的使用者介面、路牌上的英譯文字…等等,在日常生活當中翻譯其實無孔不入,只是我們看到中文時理解了就過了,不去深入思考的話,根本不會意識到這些文字其實都是翻譯。
那這樣的意識又能如何改善翻譯能力呢?這些翻譯全是在某個時間點、某個人基於某些考量而拍板定案的譯文。「星巴克」這個名字是怎麼從Starbucks譯出來的?好端端的Latte為什麼不像人家一樣叫拿鐵,要叫「那堤」?原文是很假會的Grande為什麼直接譯成「大杯」,好像無趣了許多?Facebook上的Like為什麼不譯成「喜歡」,要譯成「讚」?這些問題大半人都沒仔細想過,而且我們並無實際參與翻譯決策,即使想了可能也得不到答案,不過思考可能影響這些譯文產生的因素、想想看會對讀者帶來怎樣的感受,絕對會對翻譯思維有很大的幫助,讓你不再只會字對字翻譯。
不過千萬別搞錯了,在日常中主動思考譯文,並不是要你抓出一個文意錯誤就沾沾自喜。「佛跳牆=God uses VPN」、「乾爆鴨子(請自行去找譯文)」這類的荒謬翻譯肯定也四處可見,也許是某間餐廳老闆不懂外文、無人能問,只好把Google翻譯的結果直接拿來用。不過,這些連文意準確度都不對的譯文終究只是個笑話,笑笑就過了,對你的學習沒有太大幫助。大家都知道How are you不能翻成「怎麼是你」,但你說得出「喜歡」和「讚」的差別嗎?這個翻譯又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響?我常說,除了文意錯誤之外,翻譯沒有標準答案。能夠針對不同翻譯深入討論、加以解釋,並且選出你認為最適合的選項,給予充分理由說服別人,才是真正有實力的譯者。
如果你是翻譯初學者的話,不妨試試看在滑手機、看電視、打電動、讀小說時睜大眼睛,以積極思考取代被動接收,找出日常生活當中的翻譯,探究譯文背後的成因,絕對能對培養翻譯思維有很大的幫助。

徐昊
2011年踏入譯界,專長為影視翻譯與電玩在地化,曾於大專院校開設相關翻譯課程。
著有《電玩翻譯:新手譯者的生存攻略》一書,現為奧克蘭大學翻譯研究博士生,旅居紐西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