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劉曉樺 / 2023-05-17
上一篇最後我用「興趣當工作,不會消磨熱情,但現實(aka金錢)會」做結語,那這篇就來談談稿費這件事吧。前陣子跟朋友聊天,我無意間脫口而出一句「I love my work, but I don’t like my pay.」話一出口,我才發現這根本是我對自己這份工作最好的註解。不過必須先說明,從我入行以來,一直從事的都是大眾書籍的翻譯,因此以下所說都是關於非專業書籍類的稿費。不同類型的翻譯,稿費差異也相當大,無法一體適用。

我分兩部分來談。首先稿費的多寡,再來是稿費領取的時間。我2019年剛入行時,是一個中字拿0.6元,現在是0.75-0.78元之間。十多年過去,我有印象前陣子看討論,一般書籍翻譯的價錢大多還是落在一個中字0.55-0.65元之間,也記得看過譯界的前輩說稿費半世紀沒漲過,這已經不是淡淡的哀傷能形容了。剛入行時,曾有編輯跟我說過,小說翻譯一個中字拿0.8、0.9元已經很頂了,不知現在是否還是如此?在單字稿費調幅不大的情況下,若想把酬勞衝高,方法不外是加快自己翻譯的速度,就是拉長每日的工時。但不幸的是,我實在不是一個文思泉湧、運筆如神的人,常常一個詞就要斟酌許久,一個句子也常糾結個幾十遍,不停換句話說看怎麼寫最適切。至於工時,在結婚生小孩後,就無法像過去那樣瘋狂趕稿。就我而言,翻譯算是能養活我自己「一個人」的工作,但絕非賺錢的事業,而且所謂的「養活」是指在台灣。我目前定居美國,翻譯的稿費真的是只能當自己的零用錢,養家就不用想了。我必須很坦白地說,要不是先生很扛,我只能屈於現實,改行做別的工作。即便如此,換工作的念頭還是時不時會出現腦中。對於稿費不高這件事,雖然無奈,但似乎大環境就是如此。前陣子我在網飛上看了蜜拉‧庫妮絲主演的《最幸運的女孩》,她在電影裡飾演一名雜誌專欄作家,後來跳去紐約時代雜誌,她的高薪未婚夫看了她的新合約後說:「他們給妳調幅這麼小,分明就是不看重妳。」(大意)。女主角回他:「我跳槽又不是為了錢。而且現在出版業就是窮啊,能怎麼辦?」(大意)看到這裡,我才驚覺,原來這是一部紀實片嗎?

《最幸運的女孩》劇照。(圖 / Netflix)
我想會選擇當翻譯的,個性多少都有點內向,談稿費想必不是件能輕易說出口的事。我第一次要求漲稿費其實也是先生逼出來的,他受不了我偶發性地向他抱怨稿費好低,每次要簽新書,他就會說:「你就談談看啊,編輯那邊衡量過如果無法調就無法調,你問了會有什麼損失嗎?」是他再三跟我打強心針後我才終於鼓起勇氣。確實,編輯並不會一看到你談價就翻臉不認人,若是他們喜歡並信任你的文筆,即便談不到你理想中的稿費,大多也願意提高一些。至於什麼時候可以來考慮調薪這件事呢?我覺得,當你開始收到源源不絕的案源,就表示工作能力是受到認可的,這時不妨可以跟編輯談談看。若真的不好意思跟合作過的編輯要求漲價,那和沒合作過的出版社談合約時也是個不錯的時機。
書籍翻譯收到稿費的時間通常是交完譯稿後的一到三個月(最長還有六個月後才拿到的),端看合約怎麼簽,交稿後出版社分兩、三期付款也是常態。這表示你必須要做好理財規劃,尤其是入行初期,因為包含翻譯的時間在內,你將會有好幾個月不會有稿費入帳。像我記得八百多頁的《金翅雀》我翻了八、九個月,稿費交稿後是分兩期拿,代表我中間好長一段時間只能看著存款數字持續下降,說不懷疑人生那是騙人的。剛做翻譯的時候只求有案接,所以並沒有想太多,但後來漸漸會想,這樣的稿費領取方式真的合理嗎?翻一本書的時間並不短,但開始沒有訂金,中間也無法先拿到部分款項,完工後還要等一段時間才能領到稿費,太逼人了。不過我也認識很多很好的編輯,合作過後,願意相信我譯稿的品質,一交稿就立刻統計字數幫我申請稿費,讓我能在最快時間拿到全額。甚至在剛開始工作沒多久,有個編輯擔心我會青黃不接,自己主動問要不要先給我部分稿費,我看到信時真的差點痛哭流涕。
當然了,當書籍翻譯如魚得水的譯者一定也是很多,但若你和我一樣,對這份工作既喜愛又掙扎的話,願你我都能找到一個讓自己堅持下去的方法。

劉曉樺
書籍翻譯。覺得翻譯是種自虐的修練,但又難以割捨。
譯著包括《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及其他》、《帕迪多街車站》、《金翅雀》、《階梯之城》三部曲、《流亡者》等。